音樂底垂,燈光逝去,空氣中只剩下半點餘溫。
半秒前的景象,仿佛只存在於空想,再沒空間讓人回味。
而我,也再沒機會跟你說上些什麼。猶如一支斷了線的風箏,想抓也抓不住,越飄越遠。
我一直想著,想著那變得模糊的側面,想著要把眼前的迷霧抹走。
我一直想著,想著要傳達些什麼,想著想要傳達的話語。
但我做不到。
我想再一次遇見你。
跟你說些什麼,交換一個眼神。
我不想就這樣無聲消逝。
然後突然,你把我從後叫住了。
一切實在太出乎意料,我甚至懷疑,是不是現實與思緒搞混了。
還是說,那份思緒已成功傳達到衪的手上。
然後又這樣過了幾天。
我一直想著,那些我做不到的事。
只剩下一星期,我還可以做些什麼呢。
只剩下三天,我還可以做些什麼呢。
只剩下一天,我還可以做些什麼呢。
然後在最後之後的一個晚上,載浮載沉的心,寄出了一封隱喻得不能的信。
收回的是一則意料之內,說不上行貨的回覆。
嗯,這樣就好。
那個背影,是要殘留的背影嗎。
那模糊的側面,究竟又要在眼鏡下停留多久呢。
Sei 15/08/2018
2018年8月16日 星期四
2017年9月8日 星期五
變色龍
我們都是一條變色龍。
唯一不同的是,我們會把想要的事物拉到身旁,然後不假思索的改變自己的顏色。
我們喜歡日本的飲食、韓國的時裝、台灣的好客、英國的禮儀、美國的自由奔放、法國的文藝氣息...... 然後久久也沒發現,自己變得什麼也不是。
成為了一條忘了自己顏色的變色龍。
曾幾何時,我們的香港富有人情味。遇到鄰居會打招呼,會互借物品;朋友有難,會不求回報,兩脇插刀;街上有人需要幫助,義不容辭。然後不知什麼時候開始,「識人好過識字」的風氣橫行,「關係」已經變得不再一樣。背景、家底、能否為我帶來好處,都一一成為了交友的條件。其他的一般人,當然就不值一顧。
曾幾何時,我們會與家人朋友戀人到露天大排檔、冰室共進五餐。那裡的裝潢並不華麗,但卻有一種親切感。侍應多穿著一件殘破背心,粗聲大氣,但卻來得直接而不作狀。當然不得不提的還有車仔麵、砵仔糕、老婆餅、雞蛋仔等令人垂涎的傳統食品,今時今日卻開始被人淡忘。以前的飲食文化,可說是百花齊放。現在的香港被譽為「美食天堂」,飲食特色卻只被短短的一句「中西交匯」所概括。能代表我們的,卻只剩下別人家的。
在我出生的這個年代,這些種種的曾幾何時,已經不復存在。經常從長輩口中所聽到的,關於以前的這些那些,仿佛已經遙不可及。或許他們說得有點誇張,有點美化,有點自我陶醉,但對我來說卻是最動聽的故事。
我們喜歡用那帶有吸盤的舌頭,把喜愛的事物拉到身旁。太喜歡了。然後以學習他人的優點為由,變成他人,來覆蓋自己的空虛,自己的不是。以前那個富有個性的香港,究竟去了哪裏呢。
崇優,從來都沒錯。但卻不是取他人的實體,作自己之用。也不是因為他人的成功,而盲目跟從。日本菜受歡迎?那就來開間日本餐廳吧。韓風流行?那從韓國入口些甚麼就好。
就這樣成為了集所有之大成的不倫不類。
因崇優之名而失去自己,感覺還真有點唏噓呢。
SEI 09/09/2017
唯一不同的是,我們會把想要的事物拉到身旁,然後不假思索的改變自己的顏色。
我們喜歡日本的飲食、韓國的時裝、台灣的好客、英國的禮儀、美國的自由奔放、法國的文藝氣息...... 然後久久也沒發現,自己變得什麼也不是。
成為了一條忘了自己顏色的變色龍。
曾幾何時,我們的香港富有人情味。遇到鄰居會打招呼,會互借物品;朋友有難,會不求回報,兩脇插刀;街上有人需要幫助,義不容辭。然後不知什麼時候開始,「識人好過識字」的風氣橫行,「關係」已經變得不再一樣。背景、家底、能否為我帶來好處,都一一成為了交友的條件。其他的一般人,當然就不值一顧。
曾幾何時,我們會與家人朋友戀人到露天大排檔、冰室共進五餐。那裡的裝潢並不華麗,但卻有一種親切感。侍應多穿著一件殘破背心,粗聲大氣,但卻來得直接而不作狀。當然不得不提的還有車仔麵、砵仔糕、老婆餅、雞蛋仔等令人垂涎的傳統食品,今時今日卻開始被人淡忘。以前的飲食文化,可說是百花齊放。現在的香港被譽為「美食天堂」,飲食特色卻只被短短的一句「中西交匯」所概括。能代表我們的,卻只剩下別人家的。
在我出生的這個年代,這些種種的曾幾何時,已經不復存在。經常從長輩口中所聽到的,關於以前的這些那些,仿佛已經遙不可及。或許他們說得有點誇張,有點美化,有點自我陶醉,但對我來說卻是最動聽的故事。
我們喜歡用那帶有吸盤的舌頭,把喜愛的事物拉到身旁。太喜歡了。然後以學習他人的優點為由,變成他人,來覆蓋自己的空虛,自己的不是。以前那個富有個性的香港,究竟去了哪裏呢。
崇優,從來都沒錯。但卻不是取他人的實體,作自己之用。也不是因為他人的成功,而盲目跟從。日本菜受歡迎?那就來開間日本餐廳吧。韓風流行?那從韓國入口些甚麼就好。
就這樣成為了集所有之大成的不倫不類。
因崇優之名而失去自己,感覺還真有點唏噓呢。
SEI 09/09/2017
2017年9月2日 星期六
週刊少年JUMP
我憧憬著日本的週刊少年JUMP。憧憬著那三四吋厚的書身,憧憬著那永不間斷的連載,憧憬它能成為我們童年間的共同話題。
而在我童年裡出現的,是《CO-CO!》和《快樂龍》兩本漫畫雜誌,以日本和香港連載漫畫為主,其性質與週刊少年JUMP其實沒兩樣,書首還有十數頁的彩頁介紹動畫、玩具之類的情報。但不知為什麼,它們給我的感覺卻有點不一樣,沒那麼神聖,沒那麼奪目,沒那麼閃閃生輝。
就在前幾天,我和我爸閒談間才知道,原來香港曾經也有過週刊少年JUMP。《Slam Dunk》、《幽遊白書》也是當時在香港連載的。後來JUMP的香港版權被數家出版社分開持有,並加入當時流行的本土武俠漫畫,各自推出了不同的漫畫雜誌。然後又過了幾年,隨著社會不斷改變,這些漫畫雜誌也慢慢式微......
究竟《CO-CO!》和《快樂龍》還有出版嗎? 我不知道。
我問我爸,那你會覺得可惜嗎,關於週刊少年JUMP的消失。淡然地他說,沒有。
那是他接觸日本漫畫的媒介,他說。但這樣也沒什麼可惜不可惜的,有些事過去了就是過去了。就算現在有人勉強把它帶回來,也不見得可行,也不見得會受歡迎。假設我告訴你,當時它有多美好有多吸引,現在的你也不可能感受到吧。只能胡亂空想,或道聽塗說。
他這樣算是豁達還是無可奈何呢。還是說,當時有些情況有些困難,是我們未曾考慮過的呢。
我躺在床上想。關於過去的,我們只能從別人口裡得知。以前的事是好是壞,其實無從知曉。把二十年前的香港帶到現在,也不見得可行,也不見得會受歡迎。我們只要緊記他們曾經走過的道路,然後伴隨時代的轉變,以我們的做法,以當時可行的做法,為下一代帶來歡樂就好。為未來帶來改變就好。
我還憧憬週刊少年JUMP嗎? 對,我還憧憬著。但我至少知道,它是曾經存在過的,那就好。
SEI 02/09/2017
而在我童年裡出現的,是《CO-CO!》和《快樂龍》兩本漫畫雜誌,以日本和香港連載漫畫為主,其性質與週刊少年JUMP其實沒兩樣,書首還有十數頁的彩頁介紹動畫、玩具之類的情報。但不知為什麼,它們給我的感覺卻有點不一樣,沒那麼神聖,沒那麼奪目,沒那麼閃閃生輝。
就在前幾天,我和我爸閒談間才知道,原來香港曾經也有過週刊少年JUMP。《Slam Dunk》、《幽遊白書》也是當時在香港連載的。後來JUMP的香港版權被數家出版社分開持有,並加入當時流行的本土武俠漫畫,各自推出了不同的漫畫雜誌。然後又過了幾年,隨著社會不斷改變,這些漫畫雜誌也慢慢式微......
究竟《CO-CO!》和《快樂龍》還有出版嗎? 我不知道。
我問我爸,那你會覺得可惜嗎,關於週刊少年JUMP的消失。淡然地他說,沒有。
那是他接觸日本漫畫的媒介,他說。但這樣也沒什麼可惜不可惜的,有些事過去了就是過去了。就算現在有人勉強把它帶回來,也不見得可行,也不見得會受歡迎。假設我告訴你,當時它有多美好有多吸引,現在的你也不可能感受到吧。只能胡亂空想,或道聽塗說。
他這樣算是豁達還是無可奈何呢。還是說,當時有些情況有些困難,是我們未曾考慮過的呢。
我躺在床上想。關於過去的,我們只能從別人口裡得知。以前的事是好是壞,其實無從知曉。把二十年前的香港帶到現在,也不見得可行,也不見得會受歡迎。我們只要緊記他們曾經走過的道路,然後伴隨時代的轉變,以我們的做法,以當時可行的做法,為下一代帶來歡樂就好。為未來帶來改變就好。
我還憧憬週刊少年JUMP嗎? 對,我還憧憬著。但我至少知道,它是曾經存在過的,那就好。
SEI 02/09/2017
2016年5月27日 星期五
有時,我真的想把手機丢掉。
我們經常聽到一些上班族說,只要有手機在身旁,那麼就算是weekend也沒得下班。我也有些朋友,weekend是果斷關手機的。想約他們? 那就提早幾天吧,而且時間地點也絕不能改,也改不到。
不過今天想說的不是這種。
有人說,網絡和手機的流行,是社會進步的見證,是科技發達的象徵。一機在手,仿佛甚麼也能做到。在地鐵車廂內轉頭一看,無一不是把手機銀幕貼上腦袋的。回想智能手機還未普及的幾年前,車廂內還真是多姿多彩啊。看書的看書,講電話的講電話,還有最重要的,還有人會面對面的聊天。字裡行間的態度、語氣,並不是由句尾那emoji表達。
自從資訊隨手可得,人就決定從手機網絡這個窗戶中窺探世界。明明世界就是在你抬頭的一瞬間開始發生的。在螢幕上上下撥動的拇指,那不假思索地按下的like,看似取得了很多,但其實價值渺茫。因為這些資訊並不是你生活的一部分,也不會成為你生活的一部分。
所以,為什麼還要低頭看著這扇窗戶? 把它關上,走出去吧。離開這個發光的框框,讓生命變成生活吧。
有時,我真的想把手機丢掉。但遺憾的是,我仍然低著頭,在手機螢幕上打著這篇文章。
SEI 27/5/2016
不過今天想說的不是這種。
有人說,網絡和手機的流行,是社會進步的見證,是科技發達的象徵。一機在手,仿佛甚麼也能做到。在地鐵車廂內轉頭一看,無一不是把手機銀幕貼上腦袋的。回想智能手機還未普及的幾年前,車廂內還真是多姿多彩啊。看書的看書,講電話的講電話,還有最重要的,還有人會面對面的聊天。字裡行間的態度、語氣,並不是由句尾那emoji表達。
自從資訊隨手可得,人就決定從手機網絡這個窗戶中窺探世界。明明世界就是在你抬頭的一瞬間開始發生的。在螢幕上上下撥動的拇指,那不假思索地按下的like,看似取得了很多,但其實價值渺茫。因為這些資訊並不是你生活的一部分,也不會成為你生活的一部分。
所以,為什麼還要低頭看著這扇窗戶? 把它關上,走出去吧。離開這個發光的框框,讓生命變成生活吧。
有時,我真的想把手機丢掉。但遺憾的是,我仍然低著頭,在手機螢幕上打著這篇文章。
SEI 27/5/2016
2016年1月26日 星期二
Can you give me some space? 2016年1月大阪後感
過去的一個星期在日本大阪度過了 (對,我又再次回到了大阪這個地方),除了是趁著sem break忙裏偷閒,想要奢侈地玩一下,碰巧香港正經歷著荒誕且令人氣憤的大小事,這次旅行就成為了讓人暫時離地,拋下一切喘一口氣的機會。
話雖如此,每一晚在酒店翻facebook、看新聞,香港在發生的事,在「被玩弄」、「被打壓」、「被改變」的事,始終都離不開焦點。
其實這次來到大阪,態度也是有點轉變了,變成了一個「半旅客」,而另外一半則想要體驗當地生活和文化。既然沒可能成為當地人,那就嘗試以當地人的角度去感受這個地方吧。雖然我頭頂的遊客光環或許會影響了些甚麼,看到的,被對待的,種種。
其實每次從日本回來,都很想要改變自己的生活,自己的態度。參考別人的好,套到自己的生活當中。而今次,我想,是確實起行的時候了。畢竟,不知為何今次的感覺是異常地強烈。這些就擇日再聊吧。
而這次寫文的目的,是想要訴說一下我在日本看到,又恨不得沒看到的事。日本文化中的禮貌、禮讓、好客,我就不多提了,怕被說成過分「崇和」,但這些大家都了解的。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下發生了一件事,讓我感到錯愕,且無奈。
事源有一次去到一間稍名牌子的的專門店。一推開大門,便走到了二樓的男裝部逛逛。一般的情況下,已經會有一位售貨員走到身傍幫忙,但這次卻沒有。整間店舖的時間有如停止了般,沒有人動,沒有人說話。
走到二樓的一個櫃檯,用英文要求售貨員拿一件同款別色的polo shirt給我試試,自問態度用詞都沒甚麼問題。只見那位男仕遲疑了一下,露出一個不耐煩的表情,用普通話說:「你要甚麼號(size)?」這時其實我已經有點氣憤,氣的並不單指那說話的語氣口吻,還有就是回答別人時應有的禮儀。我並不是怪他把我們當成內地人/台灣人,但別人用英文問道你不是應該用英文回答嗎? 這難道不是最基本的禮貌? "Can you speak English?"我這樣問他,現在回想其實應該說can't you speak English更為恰當。他遲疑了一瞬,yes。
走回酒店的途中,我開始回想剛才的事。其實,或許,會不會是今年內地人大量湧入日本,不文明的消費及待人態度令剛才的事發生呢? 我想你沒可能要求別人永遠以笑待人,日本人也沒例外,畢竟長期對著只有這種程度的「外人」,佛都會有火。這些我沒有跟旁邊的人說,因為或許那個售貨員的態度一向也不好,樹大有枯枝,不能因為一時的推測而把某些事合理化。大家可以自己想想,這些大家都了解的。
回到酒店大堂,見到的是好幾(十)個在地上躺開的行李箱,還有幾(十)個半蹲在地上在整理行李的「旅客」,情境好不壯觀。嗯,真的。
我想,這班人肯肯定是沒有酒店房間吧。或者肯定有甚麼新奇罕有的事物,巴不得趕快跟大家分享。
請你們回去吧,真的。或者,你們嘗試改變吧,嘗試變得有點自覺吧。
這裏是日本大阪,但回家後難道又會有甚麼不同嗎? 有的,更甚,由異國的景色變成日常的光景。我都遲疑了,原來真的要回家了嗎。
SEI 26/1/2016
話雖如此,每一晚在酒店翻facebook、看新聞,香港在發生的事,在「被玩弄」、「被打壓」、「被改變」的事,始終都離不開焦點。
其實這次來到大阪,態度也是有點轉變了,變成了一個「半旅客」,而另外一半則想要體驗當地生活和文化。既然沒可能成為當地人,那就嘗試以當地人的角度去感受這個地方吧。雖然我頭頂的遊客光環或許會影響了些甚麼,看到的,被對待的,種種。
其實每次從日本回來,都很想要改變自己的生活,自己的態度。參考別人的好,套到自己的生活當中。而今次,我想,是確實起行的時候了。畢竟,不知為何今次的感覺是異常地強烈。這些就擇日再聊吧。
而這次寫文的目的,是想要訴說一下我在日本看到,又恨不得沒看到的事。日本文化中的禮貌、禮讓、好客,我就不多提了,怕被說成過分「崇和」,但這些大家都了解的。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下發生了一件事,讓我感到錯愕,且無奈。
事源有一次去到一間稍名牌子的的專門店。一推開大門,便走到了二樓的男裝部逛逛。一般的情況下,已經會有一位售貨員走到身傍幫忙,但這次卻沒有。整間店舖的時間有如停止了般,沒有人動,沒有人說話。
走到二樓的一個櫃檯,用英文要求售貨員拿一件同款別色的polo shirt給我試試,自問態度用詞都沒甚麼問題。只見那位男仕遲疑了一下,露出一個不耐煩的表情,用普通話說:「你要甚麼號(size)?」這時其實我已經有點氣憤,氣的並不單指那說話的語氣口吻,還有就是回答別人時應有的禮儀。我並不是怪他把我們當成內地人/台灣人,但別人用英文問道你不是應該用英文回答嗎? 這難道不是最基本的禮貌? "Can you speak English?"我這樣問他,現在回想其實應該說can't you speak English更為恰當。他遲疑了一瞬,yes。
走回酒店的途中,我開始回想剛才的事。其實,或許,會不會是今年內地人大量湧入日本,不文明的消費及待人態度令剛才的事發生呢? 我想你沒可能要求別人永遠以笑待人,日本人也沒例外,畢竟長期對著只有這種程度的「外人」,佛都會有火。這些我沒有跟旁邊的人說,因為或許那個售貨員的態度一向也不好,樹大有枯枝,不能因為一時的推測而把某些事合理化。大家可以自己想想,這些大家都了解的。
回到酒店大堂,見到的是好幾(十)個在地上躺開的行李箱,還有幾(十)個半蹲在地上在整理行李的「旅客」,情境好不壯觀。嗯,真的。
我想,這班人肯肯定是沒有酒店房間吧。或者肯定有甚麼新奇罕有的事物,巴不得趕快跟大家分享。
請你們回去吧,真的。或者,你們嘗試改變吧,嘗試變得有點自覺吧。
這裏是日本大阪,但回家後難道又會有甚麼不同嗎? 有的,更甚,由異國的景色變成日常的光景。我都遲疑了,原來真的要回家了嗎。
SEI 26/1/2016
訂閱:
文章 (Ato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