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1月26日 星期二

Can you give me some space? 2016年1月大阪後感

過去的一個星期在日本大阪度過了 (對,我又再次回到了大阪這個地方),除了是趁著sem break忙裏偷閒,想要奢侈地玩一下,碰巧香港正經歷著荒誕且令人氣憤的大小事,這次旅行就成為了讓人暫時離地,拋下一切喘一口氣的機會。

話雖如此,每一晚在酒店翻facebook、看新聞,香港在發生的事,在「被玩弄」、「被打壓」、「被改變」的事,始終都離不開焦點。

其實這次來到大阪,態度也是有點轉變了,變成了一個「半旅客」,而另外一半則想要體驗當地生活和文化。既然沒可能成為當地人,那就嘗試以當地人的角度去感受這個地方吧。雖然我頭頂的遊客光環或許會影響了些甚麼,看到的,被對待的,種種。

其實每次從日本回來,都很想要改變自己的生活,自己的態度。參考別人的好,套到自己的生活當中。而今次,我想,是確實起行的時候了。畢竟,不知為何今次的感覺是異常地強烈。這些就擇日再聊吧。

而這次寫文的目的,是想要訴說一下我在日本看到,又恨不得沒看到的事。日本文化中的禮貌、禮讓、好客,我就不多提了,怕被說成過分「崇和」,但這些大家都了解的。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下發生了一件事,讓我感到錯愕,且無奈。

事源有一次去到一間稍名牌子的的專門店。一推開大門,便走到了二樓的男裝部逛逛。一般的情況下,已經會有一位售貨員走到身傍幫忙,但這次卻沒有。整間店舖的時間有如停止了般,沒有人動,沒有人說話。

走到二樓的一個櫃檯,用英文要求售貨員拿一件同款別色的polo shirt給我試試,自問態度用詞都沒甚麼問題。只見那位男仕遲疑了一下,露出一個不耐煩的表情,用普通話說:「你要甚麼號(size)?」這時其實我已經有點氣憤,氣的並不單指那說話的語氣口吻,還有就是回答別人時應有的禮儀。我並不是怪他把我們當成內地人/台灣人,但別人用英文問道你不是應該用英文回答嗎? 這難道不是最基本的禮貌?  "Can you speak English?"我這樣問他,現在回想其實應該說can't you speak English更為恰當。他遲疑了一瞬,yes。

走回酒店的途中,我開始回想剛才的事。其實,或許,會不會是今年內地人大量湧入日本,不文明的消費及待人態度令剛才的事發生呢? 我想你沒可能要求別人永遠以笑待人,日本人也沒例外,畢竟長期對著只有這種程度的「外人」,佛都會有火。這些我沒有跟旁邊的人說,因為或許那個售貨員的態度一向也不好,樹大有枯枝,不能因為一時的推測而把某些事合理化。大家可以自己想想,這些大家都了解的。

回到酒店大堂,見到的是好幾(十)個在地上躺開的行李箱,還有幾(十)個半蹲在地上在整理行李的「旅客」,情境好不壯觀。嗯,真的。

我想,這班人肯肯定是沒有酒店房間吧。或者肯定有甚麼新奇罕有的事物,巴不得趕快跟大家分享。

請你們回去吧,真的。或者,你們嘗試改變吧,嘗試變得有點自覺吧。

這裏是日本大阪,但回家後難道又會有甚麼不同嗎? 有的,更甚,由異國的景色變成日常的光景。我都遲疑了,原來真的要回家了嗎。

SEI 26/1/2016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